上個月,微信小程序最引人矚目的動作,無疑是上線了小店小程序。
“不靠第三方就能做小程序電商”的設想,讓不少運營者興奮不已,各種猜測也隨之襲來。有人高調(diào)定論,認為這是微信“歷史性的一步”,也有人不以為然,認為小店小程序可能會跟微信小店一樣“成為雞肋”。
那么,上線近一個月的小店小程序,實際體驗究竟如何?對于運營者來說,小店小程序到底是“機遇”還是“雞肋”?
流量來源單一,推廣成難題
目前,小店小程序主要有三個流量入口。流量來源之一是公眾號詳情頁,可以看到該公眾號綁定的小店小程序。
另一個流量來源是在內(nèi)部推文中插入小店小程序的鏈接或二維碼。
最后一個,也是唯一的外部流量入口,就是在微信或小程序的搜索欄輸入相應名稱進行檢索。
比起普通小程序,小店小程序的流量入口可以說“少得可憐”:
不能添加到公眾號菜單欄,不能同其他小程序相互跳轉(zhuǎn),無法關(guān)聯(lián)不同主體的公眾號,無法在外部推文中插入鏈接,不能投放廣點通……
“小店小程序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小程序,因為它沒有自己的AppID”,由此便衍生了上述問題。但是“完全依附于某個公眾號,只靠搜索,流量肯定不夠”。
此外,對于電商小程序來說,借助“紅包”“社交拼團”等營銷工具,在微信生態(tài)中實現(xiàn)裂變式傳播,是常見的玩法,“蘑菇街”和“拼多多”就是典型案例。
但在小店小程序中,商家除了可添加禮品卡模塊發(fā)放優(yōu)惠券外,并沒有其他營銷插件功能,即使營銷高手也有點難為無米之炊。
功能過于基礎,體驗感欠佳
除了難以獲取流量,功能過于簡單粗糙,也是小店小程序被運營者詬病的地方。
目前,小店小程序可以按貨架對商品進行分類展示,用戶可以在里面完成購買、查看物流、與商家溝通等基本操作,但很多常見功能在小店小程序中卻無法實現(xiàn)。
比如,用戶購買后,居然沒有取消訂單和退貨的選項。(這個坑有點大…)
而對于商家來說,也有個不能吃“后悔藥”的選擇:申請時上傳的“小程序頭像”,審核完畢后,就不能修改了!
有運營者對此表示不解:為什么不能像普通小程序那樣,一個月可以申請修改5次呢?
那么,小店小程序到底雞肋還是機遇?
早在2014年,小店小程序的“前輩”——微信小店就曾在上線之初引發(fā)震動。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,微信小店將會狙擊阿里的淘寶,第三方服務商也將遭到“毀滅性”打擊。
然而事實則是,微信小店幾乎沒有掀起什么水花。
究其原因 ,一方面是微信小店的功能過于粗糙,另一方面是使用場景單一:只能在推文底部的“閱讀原文”和公眾號的菜單欄中插入,流量來源十分有限。
現(xiàn)在看來,小店小程序幾乎跟它的前輩如出一轍:使用門檻雖低,但功能過于簡單,缺乏流量入口。這無疑給前段時間被唱衰的第三方服務商們吃了一劑“回血包”。
盡管有諸多不足,但對于上線不到一個月的小店小程序來說,現(xiàn)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。小店小程序是會像微信小店一樣虎頭蛇尾,還是后續(xù)增加新能力,整站營銷用戶體驗,成為微信進軍電商的馬前卒?
一切,還有待觀察。
p0